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

世界播报:【动物界全系列】新蛛亚目—跳蛛科(二):艳蛛

来源:麟剑的人类史 发布时间:2023-04-18 10:03:12 分享至:

新蛛亚目—跳蛛科(二):艳蛛

16.艳蛛属

艳蛛属(学名:Epocilla)为跳蛛科的一属动物。此属的模式种为(Epocilla praetextata)。

(1)布氏艳蛛

布氏艳蛛(学名:Epocillablairei)为跳蛛科艳蛛属的动物。分布于越南以及中国的海南等地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越南。


(资料图)

(2)锯艳蛛

锯艳蛛(学名:Epocillacalcarata)为跳蛛科艳蛛属的动物。常生活于果园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婆罗洲。

①形态特征

雄蛛成体体长约7—8mm。头胸甲桔红色至深红色。两侧各有一条白色纵带。自前侧眼至腹部末端有两条桔红色纵带贯穿整个身体。密被白毛。步足黄色至浅褐色,毛稀少而短,刺短而弱。步足Ⅰ远比其他步足粗壮而长。腹部背面正中为1宽的黑褐色纵带,两侧各有1条白色纵带与头胸部两侧的白带相对。

②分布

中国(华南、西南地区),东南亚,苏拉威西岛,塞舌尔,夏威夷,婆罗洲。

17.猎蛛属

猎蛛属(学名:Evarcha)为跳蛛科的一属动物。

(1)鳞状猎蛛

鳞状猎蛛(学名:Evarchabulbosa)为跳蛛科猎蛛属的动物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越南。

①外形特征

雄蛛体长6.60-9.30。体长6.60者,头胸部长3.10、宽2.20;腹部长3.50、宽1.80。背甲黑褐色,前、后眼列后方密被白毛,眼域两侧及后方有马蹄形白斑。头胸部边缘白色,后端有白带,两带不相连。前眼列宽1.80,与后眼列宽等宽。胸甲长卵形,黑色,长约为宽的2倍,螯肢深褐色。步足褐色,基节、转节浅黑色。步足III、IV端部几节颜色较浅,除基节、转节处、各节中部有浅色环纹。步足I、II的膝节、胫节及后跗节背、腹面有浓密的毛丛。胫节I腹面有刺3对。胫节II腹面有刺3根,背侧有刺2根。后跗节I、II腹面各具刺2对。腹部长卵形,后端1/3部分颜色更深,具两条纵带,两带之间有4条横带相连,末端愈合。肌痕2对。腹部腹面浅黑色,有4条由黄色小点形成的纵条纹。触肢器的插入器长,端部鞭毛状,胫节突端部两分叉。

②分布

分布于越南以及中国的湖南、广西等地。

③猎物

农林害虫。

(2)白斑猎蛛

白斑猎蛛(学名:Evarchaalbaria)为跳蛛科猎蛛属的动物。分布于蒙古、朝鲜、日本、中国、越南及印度等地,一般栖息于草丛及灌丛。

18.羽蛛属

羽蛛属(学名:Ozyptila)是跳蛛科下的一个属。全球800多种。本属有不少种类尚有待修订。

(1)形态特征

小型蟹蛛,雄蛛稍小于雌蛛,色较暗。前体部长宽相当,或长稍大于宽,隆起,具棒状或匙状毛;头端窄。侧眼在眼丘上。中眼域长宽约相当,前边长于后边。额宽与前中眼间距约相等。螯肢无齿。下唇长大于宽。胸板长宽相当。第1、2足约等长。足短粗,无毛丛和爪簇。跗节爪具2—3齿。第1、2足胫节腹面具2对刺。后体部在雌、雄蛛均宽大于长,具棒状或匙状毛。外雌器强烈骨化,有中兜。插入管短,纳精囊通常球形。雄蛛触肢复杂;胫节具腹突和后侧突,常有间突;后侧突有角质化的端齿。生殖球通常有盾板突起,插入器通常短刺状。全北区分布。居住于土壤中,可在落叶层和土壤样品中获得。

模式种:Simon(1864)最初定为Thomisusclaveatus Walckenaer,1837;但在1895年他又改为指定Ozyptila brevipes(Hahn,1826)为模式种。

(2)异羽蛛

异羽蛛(学名:Oxyptilainaequalis)为羽蛛属的动物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甘肃。

①形态特征

雌蛛长6.43毫米。体表粗糙,密布匙状毛。背甲中部平坦,大致在颈沟部位的背甲突然下降,然后向两侧倾斜成坡状。体岩灰色。前眼列在头部前端垂直面上,自背面观看不到前侧眼,只能看到一部分前中眼,前侧眼位于前中眼的外侧上方。后眼列微后凹,后侧眼朝向外后方。后中眼朝向上方。前侧眼最大,前中眼、后中眼依次稍小。前中眼间距大于前中侧眼间距,后中眼间距等于后中侧眼间距。中眼域宽略大于长(0.61:0.58),前后边等长(0.58)。前两对步足腿节背面中部显著隆起,因而显得粗壮。第1足胫节下方2对刺,后跗节下方3对刺。腹部后端三分之一处最宽,宽度稍大于长度。

雄蛛长3.96毫米。头胸部较雌蛛的略扁。除前列眼外,后列眼均在眼丘上,眼丘较雌蛛的明显。第1足腿节膨大较明显,第2足腿节不明显。第1足胫节和后跗节下方的刺数同雌蛛。步足上除褐色斑外,有较多的黄色或色部位。腹部背面主要为白色,有一些黑褐色斑,另在中部有一对黑色横纹,自中线两侧向两侧伸展,因稍倾斜,故略成“八”字形(这一斑纹在雌蛛亦有,因雌蛛腹背的底色黄褐,较不明显)。

②分布范围

在中国,分布于甘肃、内蒙古、山东等地。

(3)武昌羽蛛

武昌羽蛛(学名:Oxyptilawuchangensis)为羽蛛属的动物。在中国,分布于湖北等地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湖北武昌。

①雌蛛

长3.50毫米。头胸部长1.50,宽2.30;腹部长2.30,宽2.50。背甲梨形,前端圆,泥污色,杂以许多褐色斑点,有许多淡黄色、透明的匙状毛及棒状毛。额垂直,前缘有4根棒状毛,以中间2根最长。两眼列后曲,眼丘较低,前后两侧眼相离较远,其距离等于后中侧眼距,前列各眼等距,后中眼距小于后中侧眼距,中眼区长大于宽,前边大于后边,中间稍前有两根长匙状毛。步足黄色,有褐色纵纹及环纹。第1、2足胫节腹面2对刺;后跗节腹面3对刺。后两足无刺,但其跗节腹面有许多倾斜的粗黑毛。各足测量如下:4.75(1.40,0.70,1.10,0.80,0.75);Ⅱ 4.95(1.50,0.70,1.20,0.80,0.75);Ⅲ3.00(1.00,0.30,0.70,0.60,0.40);Ⅳ 3.10(1.10,0.30,0.70,0.60,0.40)。足式:2,1,4,3。腹部宽大于长,前窄后宽,背面泥污色,凹凸不平,有许多匙状毛。外雌器结构不很明显,前方有上兜,交配孔开口于生殖腔中央的两侧。纳精囊较圆,分成两部分。

②雄蛛

长3.00毫米。头胸部长1.50,宽1.60;腹部长1.60,宽2.20。较雌蛛色暗,背甲黑褐色,有棕色斑纹。腹部褐色有黑色斑纹。步足基节至胫节为褐色或红棕色,跗节和后跗节为橙色和黄色。各足测量如下:Ⅰ 3.90(1.20,0.50,0.90,0.70,0.60);Ⅱ 4.00(1.30,0.50,0.90,0.70,0.60);Ⅲ 2.45(0.70,0.30,0.70,0.40,0.35);Ⅳ 2.50(0.75,0.30,0.70,0.40,0.35)。触肢器胫节有3个突起:外侧突较长、黑色、末端圆尖、似一薄片;腹突和间突短,连在一起。生殖球圆,表面凹凸不平,插入器细,止于外侧中部。

19.格德蛛属

格德蛛属(学名:Gedea)为跳蛛科的一属动物。此属的模式种为Gedea flavogularis。

(1)道县格德蛛

道县格德蛛(学名:Gedeadaoxianensis)为跳蛛科格德蛛属的动物。在中国,分布于湖南等地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湖南。

(2)中华格德蛛

中华格德蛛(学名:Gedeasinensis)为跳蛛科格德蛛属的动物。在中国,分布于海南等地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。其种加词“sinensis”意为“中华的”。

(3)爪格德蛛

爪格德蛛(学名:Gedeaunguiformis)为跳蛛科格德蛛属的动物。在中国,分布于广西等地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西大明山。

20.哈沙蛛属

哈沙蛛属(学名:Hasarius)是跳蛛科之下一个蜘蛛的属。

花哈沙蛛(学名:Hasariusadansoni),又名安德逊蝇虎,为跳蛛科哈沙蛛属的动物。

(1)形态特征

雌蛛:体长6mm左右,背甲红褐色。前端眼区黑色,后端1/3呈黑褐色,眼区方形,小于头胸部的1/2,长是宽的2/3。第二眼列位于第1、3眼列之间。螯肢前齿堤2齿,后齿堤1齿,顶端有2个分齿。胸板黄褐色。步足黄褐色。第4步足后跗节有齿。腹部前端灰黑色。纺器黄褐色。

雄蛛:体长5.2-6.0毫米。体色较雌蛛深。眼区后方有一条白色横带。前两对步足较后两对步足粗壮。腹正中斑后端两侧有两个白斑,触肢的腿、胫节外背侧有许多细长白毛。跗舟被粗黑色,腿节背侧有大刺2根。

(2)分布

分布于越南、日本、台湾岛以及中国的湖南、福建、广东、海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,一般栖息于庭院向阳墙壁及门窗楞处。

21.闪蛛属

闪蛛属(学名:Heliophanus)为跳蛛科的一属动物。此属的模式种为(Aranea cuprea)。

(1)金点闪蛛

金点闪蛛(学名:Heliophanusauratus)为跳蛛科闪蛛属的动物。分布于阿尔巴尼亚、澳大利亚、比利时、塞浦路斯、法国、希腊、意大利、俄罗斯、德国、美国、以及中国的内蒙、新疆等地。

(2)镰闪蛛

镰闪蛛(学名:Heliophanusfalcatus)为跳蛛科闪蛛属的动物。在中国,分布于内蒙等地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内蒙。

(3)翼膜闪蛛

翼膜闪蛛(学名:Heliophanuspatagiatus)为跳蛛科闪蛛属的动物。分布于欧洲、俄罗斯以及中国的新疆等地,主要生活于林间、果园的树干,亦见于农田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欧洲。

22.翘蛛属

翘蛛属(学名:Iura)为跳蛛科的一个属。

(1)长螯翘蛛

长螯翘蛛(学名:Iuralongiochelicera)为跳蛛科翘蛛属的动物。在中国,分布于湖南、福建、云南等地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湖南、福建、云南。

(2)角突翘蛛

角突翘蛛(学名:Iuratrigonapophysis)为跳蛛科翘蛛属的动物。在中国,分布于广东、福建等地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东、福建。

(3)云南翘蛛

云南翘蛛(学名:Iurayunnanensis)为跳蛛科翘蛛属的动物。在中国,分布于云南等地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。其种加词yunnanensis意为“云南的”。

23.兰格蛛属

兰格蛛属(学名:Langerra)为跳蛛科的一个属。此属的模式种为眼兰格蛛(Langerra oculina)。

(1)长跗兰格蛛

长跗兰格蛛(学名:Langerralongicymbium)为跳蛛科兰格蛛属的动物。在中国,分布于海南等地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。

(2)眼兰格蛛

眼兰格蛛(学名:Langerraoculina)为跳蛛科兰格蛛属的动物。分布于越南以及中国的海南等地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越南。

24.莱奇蛛属

莱奇蛛属(学名:Lechia)为跳蛛科的一个属。

鳞斑莱奇蛛(学名:Lechiasquamata)为跳蛛科莱奇蛛属的动物。分布于越南以及中国的海南等地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越南。

25.蝇狮属

蝇狮属(学名:Marpissa)是跳蛛科下的一个属。

(1)长腹蒙蛛

长腹蒙蛛(学名:Mendozaelongata),又名箭形蝇虎或长腹蝇狮,为跳蛛科蒙蛛属的动物。其种加词“elongata”意为“长的”。

①形态特征

雌蛛:体长6-7毫米。背甲扁平,黑褐色,边缘黑色。眼区黑色,被有白色细毛,前眼列端直,两前侧眼之间有1列较长的白毛,第二眼列外侧各有1白斑;第三眼列后方有1较宽的横向白斑。胸部后端有1对“八”字形白斑,眼区宽大于长,两侧平行。螯肢黑褐色,前齿堤2齿;后齿堤1齿。胸板橄榄形,长2倍于宽,中部褐色,边缘色深,具有白毛。第I步足较第Ⅱ步足粗壮。腹部长而平坦,背面黑褐色,具4对沧斑,呈等距离排列,前1对左右相连成一横斑,第二、三对呈“八”字形,最后一对较小呈“八”字形。腹部腹面黄褐色。

雄蛛:体长7-8毫米。体形构造与雌蛛相似。眼区后方有1对左右对称的呈星状大白斑。

②地理分布

分布于朝鲜、日本以及中国的黑龙江、北京、山西、陕西、江苏、浙江、湖北、湖南、福建、四川、贵州、台湾等地,主要栖息于果园、稻田等。

(2)纵条蝇狮

纵条蝇狮(学名:Marpissamagister)为跳蛛科蝇狮属的动物。分布于日本、越南以及中国的吉林、陕西、山东、河南、浙江、安徽、湖北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等地,多生活于稻田、茶园、果园等。

①雌蛛

体长9-11毫米。背甲红褐色,眼区后方正中有1黑色纵纹,向两侧放出2-3条斑纹,整个背甲被有白毛。眼区黑色,占头胸部1/2以下。前边稍大于后边。前眼列微前曲,第二眼列位于第一、三眼列之间。螯肢棕红色,前齿堤2齿,第一齿大;后齿堤有1大齿。胸板前方窄,黄色。除第I步足膝、胫、后跗节淡黄褐色外,其余呈黄白色,无轮纹。第I步足最长,粗状,胫节腹面有刺4对,后跗节有刺2对。腹部长椭圆形,后端尖细。腹背黄褐色,正中央有1条不连续的褐色细纵纹,两侧有黑褐色宽纵带,后半段色浓并有1-2对黑色斑点。腹部腹面3条黑褐色纵纹。

②雄蛛

体长7毫米左右。体黑褐或黑色或具有白斑。头胸部比例大。前齿堤2齿具中段;后齿堤1齿于螯爪处。腹部腹面生殖沟至纺器前有3条纵纹,触肢胫节呈三角形,末端尖向内弯曲,跗舟短。

③种群分布

分布于湖北、山东、湖南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贵州、安徽、河南、陕西、新疆等。寄主危害作物有水稻、果树、茶等。

26.扁蝇虎属

扁蝇虎属(学名:Menemerus)为跳蛛科的一属动物。

(1)花背扁蝇虎

花背扁蝇虎,跳蛛科扁蝇虎属动物。雌蛛体长7~7.2毫米。头胸部额区密被白色细毛,边缘黑褐色。眼区黑褐色占头胸的2/5。螯肢、颚叶、下唇、胸板皆黑褐色。步足褐色,有白毛及环纹。腹部扁平,长椭圆形,腹背灰黄色,有大形黑色花斑,呈混浊状,边缘深黑色,中央灰黑色。雄蛛体长5.9~6.2毫米。触肢器的插入器呈鸟喙状。

(2)包氏扁蝇虎

包氏扁蝇虎又名双带扁蝇虎(学名:Menemerusbivittatus)为跳蛛科扁蝇虎属的动物。分布大多数热带地区的国际大都市,越南以及中国的福建、广东、海南、云南、台湾、美国等地均有分布。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越南。

关键词:

Copyright   2015-2023 港澳礼仪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3022245号-31   联系邮箱:435 226 40 @qq.com